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讲座信息
 讲座信息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讲座信息>>正文

第22期真人图书借阅活动回顾|我的戏曲文物研究之路
2024-04-24 11:06  

阅读,沉淀生命的底色。以人为鉴,借鉴人生。4月19日下午,第22期“学在师大·真人图书馆”活动如约举行。本期真人图书特别邀请了我校二级教授、《中华戏曲》主编,曾任山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学位委员会委员、文学院院长、戏剧与影视学院党委书记、院长、艺术学部常务副部长延保全老师以“我的戏曲文物研究之路”为主题与读者展开深入交流。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周安星主持活动。

活动中,真人图书延老师毫无保留的给大家分享了童年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工作各种经历。年少的他,作为农家孩子,吃了不少苦。母亲是他最早的文学启蒙老师。考入师范大学后,由于家境不是太好,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。大学期间,他年年拿奖学金,把奖学金变成了书架上的书,正是这种不低头、不放弃、不气馁的精神才能让他不断战胜挫折,也赢得的老师和同学的认可。毕业之后顺利留校工作,作为单位的年轻人经常要下乡考察戏曲文物。听着延老师娓娓道来田野考察的真实经历,我们看到了他不畏困难,敢于挑战自我,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。田野考察培养他坚韧的性格,文物考察、研究构成了他学术生涯的基础。

最催泪的感人故事是延老师分享了两次死里逃生的特殊经历,十余次大大小小的手术,磨炼了他坚韧不屈的顽强生命力,也恰恰源于他对教师这份事业的坚守和对于生命的认识。好多年来,他一直强忍着病痛折磨,以超人的毅力,出版著作6部;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;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;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,重点项目两项;培养5名博士后、近40名博士研究生和百余名硕士研究生。他说到坚持现在生活的每一天,都是向老天借来的,人总是要死的,而我们要做的,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厚度。“有时候,人就是得有点‘破罐’心理,局势已经这么糟糕了,命运又能奈我何?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不是生老病死,而是生活失去希望与激情。”为了恢复健康,他每天坚持锻炼,如同最早来到和最晚离去的那缕阳光,成为了清晨校园与夜晚滨河公园画境里的重要素材。在他的书页里,有自律和坚定,有感悟和力量,有磨难和喜悦,在场的读者从他身上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和理想的高度。

以师者之睿智,释学生心中之疑惑。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独特的书籍,翻开延老师的书,学习延老师们良好的修养、敏捷的思维、面对问题的方法、于困境面前如何化逆为顺……获得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,照亮迷茫的前路。

互动交流环节,面对读者提出的问题“遇到科研的瓶颈期怎么度过”做了解答,他认为应对方法就是调整好心态,适当的放空自己,融入大自然,从别的事物中找灵感,多从外部汲取内容,走出思维死角,尝试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。

活动最后,延老师寄语读者“人生可以如孔夫子 “浴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;可以如刘禹锡“调素琴,阅金经,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;可以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;亦可以如李太白 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。智慧的人生必然需要一种坚守的态度和不屈的生命感。戏曲文物研究考察的特殊性,始终如一的辛勤付出与常年不规律的“村野生活”,还有人生经历的诸多病痛苦难,最终练就了他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坚韧与淡然,也成为终身受益的人生财富。

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。”世人皆知书之妙,书为静,人为动,一个榜样、一位名师、一段人生经历就是一本生动的好书,经得起细细品读。

本期真人图书馆活动,对于分享者延老师来说,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梳理,回忆和反思,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。又能启发倾听者对人生的思考。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给读者的成长指明方向。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交流阅读“真人图书”,读者真正“读”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经验,增长了见识,收获了成长,从中获得感悟与启发,更好地奔赴属于自己的“山海”,以实现以人育人的目的。

图文:真人图书馆

一审一校:郭东静

二审二校:王祎玲

三审三校:朱红康

上一条:第24期“真人图书”借阅活动预告
下一条:第22期“真人图书”活动预告︱我的戏曲文物研究之路
关闭窗口